天才一秒记住【公孙世家】地址:gssj1.cc
●邓小平笑笑:“不要紧。为什么有近路不走,还要走远路?中国革命的道路本来就是曲折的,不是笔直平坦的。”
●邓小平摆摆手,朗声说:“不要扶,我还可以干20年呢!”
●邓小平说:“应该说,现在比过去好了很多,……但和西方国家比起来,我们最少落后40年,还需要努力。”
●赣南之行邓小平走访于都会昌
1972年12月7日,邓小平离开赣南的兴国县,启程到于都走访调查。
邓小平一行到达于都后,一杯热茶刚喝两口,邓小平就提出:“走,看看去吧!”
于都县委副书记李方、郑惠,县公安局局长于学彦等,陪同邓小平夫妇先来到“毛主席在于都革命活动纪念馆”。
这个纪念馆跟兴国的那个馆一样,展览内容突出宣传土地革命时期,毛泽东先后九次来于都的史迹。同时,还介绍了于都地方革命斗争历史。邓小平从头至尾,细细地观看。
参观完纪念馆,邓小平夫妇又乘车绕着于都县城转了一圈,参观了当年红四军政治部旧址管屋和毛泽东长征前夕旧居何屋。还看了长征出发时,红军夜渡于都河的渡口。
在去何屋的途中,邓小平朝车窗外指了指,问:“这里原来有城墙,现在怎么没啦?”
县里的同志告诉他:“这段城墙早拆除了。”
午餐时已是13时了。席间,邓小平兴致勃勃地说:“我记得你们于都弹棉花被的师傅很多。当时我在于都买了一床棉被,3斤重,盖了几十年,现在还在用。”
在座的同志听邓小平这么一说,很感兴趣,连忙告诉他:“于都不仅弹棉师傅很多,打铁师傅、补锅师傅也很多。弹棉锤、打铁锤、补锅锤,合起来称三锤,在江南数省乃至台湾,都是出了名的。”
邓小平听了,不时地点头赞许。
15时许,邓小平怀着绵绵思恋,告别于都,赶往会昌。
傍晚时分,汽车驶入会昌城。
邓小平曾经在会昌县工作和生活了10个月。
会昌留给邓小平的印象太深刻了。40年前,他在这片红土地上施展过治党治军的才华,洒下过辛勤的汗水,留下过数不清的实实在在的脚印。
会昌县像接待贵宾一样,欢迎邓小平的到来。县委的主要领导,都前来看望邓小平,给邓小平敬酒。
县委副书记纪清林、韩道修,向邓小平汇报了全县的情况。
在汇报中,他们谈到会昌已经发现并开采了一个大盐矿,就在周田,离县城46公里。
邓小平一听,高兴地说:“好哇,明天去看看!”
邓小平在会昌当中心县委书记时,亲自体验过苏区人民缺盐的苦头。
那时,国民党对苏区实行严密封锁,在毗邻苏区的白区实行油盐专卖,计口售盐。
苏区军民虽然想了许多办法,不惜流血牺牲,从白区购进一些食盐,但远远满足不了需要。大家只好到处铲地脚泥、挖老墙土,自己动手熬制硝盐。这种硝盐又苦又涩,吃多了容易生病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